13691128829
行业资讯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产城融合路径
发布时间:2017-11-21 浏览量:743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表明,产业对于推进城市化具有基础和动力的双重作用。要想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解决好人的城镇化问题,务必重视产业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支撑地位、动力功能和保障作用,尤其是要加快推进产业和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发展。

 
  产城融合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产业和城镇化具有天然的互动关系,促进两者融合发展,既有利于拓宽产业发展空间,又有利于培育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无论是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看,还是从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确保新型城镇化顺利推进而言,促进产业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是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人口结构、经济结构、生活方式以及地域空间由乡向城转变的过程。新型城镇化能够扩大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的市场需求,有助于创新要素集聚,增强创新活力,从而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这个意义上,新型城镇化能为产业发展提供集聚的平台。新型城镇化的水平与质量决定产业集聚的水平与质量,新型城镇化的质量越高,产业集聚能力越强,越有利于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这是因为高水平、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更自由的择业空间和更高的收入水平,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入城镇;随着人才向城镇不断集聚,城镇空间规模越来越大,由此决定的交易空间越集聚,进而产业集聚的空间得以拓宽。
 
  (二)产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
 
  市场的规模越大,城市的空间就越开放,城市就越兴旺发达。市场作为交易载体离不开货物,而货物作为交易的根本,则来自于产业,所以产业越发达、货物越丰富,市场交易就越顺畅。这充分表明产业的存在是城市得以立足的基础和前提,产业的发展是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石。就推动力看,产业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产业发展能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一方面,由产业结构演化带动的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能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并通过提高产业生产效率,拓宽就业空间,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扩大消费需求,这种要素集聚机制能够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由产业集群产生的网络协作机制,能使具有产业基础的专业镇或专业园区成为吸纳更多劳动力的“就业池”,不断促进劳动力市场的专业化发展,使置身于专业化劳动力市场的从业人员,更容易利用这种内在的生产组织体系优势内嵌于地方社会网络,从而在政策容许范围内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开辟新的途径。
 
  (三)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具有互动性
 
  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相伴而生、共同发展,产业是基础和基本动力,新型城镇化是载体和依托。缺失了产业,就会导致城镇“空心化”,城镇居民会因缺少就业机会而面临收入无法保障等生存困境;缺失了城镇,产业就会“空转”,产业升级、结构优化、集聚发展就缺少了可依托的平台。产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较强的动态关联效应。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推进应协调匹配,避免两者的脱节,既要注重城镇的依托作用,又要注重产业的支撑功能。当前,我国正处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应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和重点,积极促进产业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以城镇为载体承载产业发展空间,以产业为动力提升城镇质量,切实保证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使其成为促进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引擎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有力保障。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产城融合路径
 
  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在发展理念上将产城融合看成一个体系,统筹协调产业选择与城镇定位、产业集聚与人口转移、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促使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有效衔接,促进产业体系与城镇体系高效融合。
 
  (一)产业发展规划与城镇发展规划相衔接,实现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相结合
 
  产业是产城融合发展的动力和基础,也是城镇在进行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建设规划中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认为,当城镇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时,决定城镇增长的不再是本地的资源禀赋,而是其本身吸取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能力,这种能力取决于城镇能否形成一种繁荣的主导产业。因此,产业规划是产城融合发展规划的最核心内容,产业的发展实质上也是产城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实现产城结合,应当把着眼点放在产业合理规划与建设上,将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城镇总体发展规划中,做到产业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相一致,实施产城一体规划建设。要坚持以产业发展的规模和程度来决定城市发展的规模和进度,统筹协调好承接产业转移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把城镇化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二)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实现城镇功能与产业功能相融合
 
  空间是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依托。城镇体系的发展框架与空间布局是否合理和优化,直接影响着产城融合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因此,要按照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的规律和发展要求,将城镇空间布局与产业功能区划有效衔接起来,通过提高土地利用强度来为产城融合提供更强大的承载能力;要以空间规划和区域合作为契机,从“四化同步”和区域协作的层面优化城镇空间形态格局、产业布局、交通布局、生态布局,加快城市组团载体建设;要把城市不同功能区看作是城市发展彼此联系的空间网络单元,构建起产业复合、规模适当、服务配套的组织方式,从而达到不同功能区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良性互动。
 
  (三)增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能力,实现产业集聚与人口转移相均衡
 
  人口是产城融合的主体。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因此,实现产城结合,必须不断增强城镇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公共资源引导为辅,促进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和适度集中,使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达到平衡。充分发挥城市的产业集聚功能和城镇化的空间效应,壮大城镇规模和综合实力,使城镇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衔接。一方面要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提高产业、人口、生产要素的集中度,坚持产业集聚、人口转移同步推进,既集聚生产性人口,又集聚生活性人口,实现就业和产业、生产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要推进专业化集群式招商,使承接产业转移与培育内生动力相结合,着力构建规模大、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信息集聚、技术集聚、资金集聚、政策集聚、资源集聚效应,有效带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人口向城镇集中。
 
  (四)完善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是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只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了产业、城镇发展的需要,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才能使产城融合实现良性运行。因此,应从产城融合发展的目标要求出发,推进社会服务配套体系和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构建起产城融合发展的功能支撑和要素保障,并通过有效整合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最大限度地优化产城融合发展环境。
 
  (五)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产城融合发展需要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的驱动,需要对二元户籍制度和由户籍制度衍生出来的二元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体制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产城融合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整合各方面资源协同推进,并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