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1128829
行业资讯
惠阳深圳打造十个百亿产业园区
发布时间:2016-11-28 浏览量:523
  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临深位置,但惠阳作为一个县区,试图在东莞、汕尾、河源等地市级的重重包围下突围,更需与其他临深县区如大亚湾竞争,内外战况激烈,惠阳脱颖而出可谓艰难。为了分得深圳东进大蛋糕,惠阳殚精竭虑提出“双十”战略,储备丰富优质的土地资源优先承接深圳产业,创新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通过PPP模式等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据惠阳区委副书记、区长刘光滨介绍,“双十”战略目标是在2020年,打造一镇一个、全区10个以上产值超百亿元产业园区,使全区工业总产值比2015年翻一番,达到1600亿元。
  打造“双十”平台对标深圳
  “东进战略”投入万亿元,据深圳市发改委区域经济处处长卢文彬介绍,将主要用于东部地区的交通建设、产业提升、公共服务、城市发展,推动东部地区发展,推进深莞惠经济圈建设。如此大手笔之下,惠阳区委书记胡斯平表示,深圳“东进战略”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巨型“蛋糕”,虽然“蛋糕”近在咫尺,但周边地区,如东莞、汕尾、河源等地都在主动出击,争分一杯羮。
  据了解,东莞率先发力,围绕打造“世界制造名城”,聚力腾笼换鸟和筑巢引凤,吸引了华为等重量级企业落户发展,实现了手机产业的迅速崛起,而河源提出南融行动、汕尾的西进计划后劲十足。与此同时,其他兄弟县区也在奋力追赶,与惠阳同是具备优势位置的大亚湾主动建设临深片区“1+N”创新产业集聚区,博罗打造博东高铁新城全面对标深圳,仲恺高新区更是剑指深圳南山,全面对标。惠阳区则提出重点打造“双十”平台对标深圳,即建成十个以上年产值超百亿元产值的新型产业园区和规划建设十个以上产城人融合的新片区。
  刘光滨认为,实行“双十”战略,惠阳需要做好定位,与深圳错位发展,建设好基础设备,进行精准招商,集中资源,做好服务。关于惠阳定位,胡斯平认为,惠阳不仅仅只是接受深圳东部的辐射带动,而必须要有与深圳东部一样的发展追求。卢文彬提出,希望惠阳加快临深片区规划开发,实现产业+人才安居住房城际合作的新模式,推动旅游推广合作、公共交通同城化经营、深圳东部地区与惠阳学位共享试点,医保定点机构同城互认等举措实行。
  严控土地用于产业园区建设
  迎接深圳东进,首先要腾出发展空间、腾出可供开发利用土地,让深圳的人才、资金、项目进来。而目前惠阳尚无高标准规划、统一投资建设、专业化运营管理、能有效提供产业公共服务、产城融合发展的园区平台,亟需盘整开发出有效的土地承接深圳项目落户。
  据了解,惠阳位处珠三角地区,其土地开发强度仅17.8%,只有深圳的1/4,建设用地挖潜空间较大。为了抢抓深圳优质要素资源,惠阳提供大量配套完善的产业用地,建设十大园区,使其成为承接深圳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据悉,仅镇隆产业园,其规划面积达16.54平方公里,计划投入11亿元投入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
  刘光滨表示,惠阳区在全区建设十大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园区,按照“一镇街一产业园”的思路,规划建设淡水、秋长、三和等10个产业园。据了解,下一步惠阳将对分散零星的项目用地,鼓励和引导其向产业园区集中,把节约的建设用地集中用于产业园区。加强土地收储,严控重点园区的土地随意流转。逐步完善园区路桥、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整合各镇街现有工业园区,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积极推动产业平台资源整合、布局调整、配套建设和功能升级,着力将各种发展资源、发展要素向园区集中。
  400亿元投资25个PPP模式项目
  在“东进”战略中,除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之外,更是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而“双十”战略也不例外,惠阳创新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体制,通过PPP模式等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所谓PPP项目,即政府设立项目,给予政策支持,而私人机构投资并进行运营管理,有利于降低项目建设投资的风险,较好地保障政府与民营企业各方的利益。
  据胡斯平介绍,惠阳规划建设10个以上产城人融合的新片区,该区已初步梳理出25个条件比较成熟、可采用PPP模式的项目,初步估算总投资约400亿元,用于产业平台打造、城区扩容提质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据了解,25个PPP项目都带有公益性质,分布全区各镇办,项目建设内容涵盖了“双十”战略有关新型产业园区和产城人融合新片区建设的基础市政配套工程、公共设施建设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公园升级改造工程、高压线迁改工程、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程和土地整理工程等。
  目前白云新城、白云南、石桥三个片区PPP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有3个项目预计11下旬可实现资格预审挂网,其余PPP项目已启动前期论证工作。胡斯平表示,这25个项目的实施,将会全面疏通全区市政道路,形成环状封闭路网,提高交通出行效率,同时极大地改善人居环境和产业项目落户配套投资环境,为全面对标深圳提供重要的基础配套条件,大幅提升惠阳发展环境的承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