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1128829
氢能时代来临:上海探索建设全国性氢交易所 打造临港“国际氢能谷”
发布时间:2022-08-26 浏览量:730

为进一步推动氢能产业发展,8月26日,上海市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下称《政策》)。

《政策》中提出,上海将探索建设氢交易平台。具体来看,将支持国内氢能龙头企业、碳交易专业平台机构等在临港新片区联合设立统一、高效的氢能交易平台。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标准、方法学,探索氢交易及绿氢交易、价格指数、溯源认证、氢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氢能碳减排市场化交易机制,推动清洁氢产生的减排量纳入自愿碳减排市场交易,逐步探索建设全国性氢交易所。

“上海的制造业基础比较雄厚,新能源产业集群化优势明显,氢能源作为可以储备的二次能源,其清洁能源的属性随着双碳目标的战略实施,已经初步具备了深度可开发性和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支持氢能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记者了解到,《政策》共提出18条举措,支持氢能产业的发展。《政策》提出,要将临港新片区打造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试验田、技术攻坚先锋队、示范应用探索区、基础设施样板间、公共平台聚集地,助力临港新片区成为上海建设国际一流的氢能产业创新高地的新引擎和增长极。

在支持企业融资方面,《政策》还提出支持临港新片区氢能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融资,做强做专临港氢能产业基金。具体来看,将推动上海国资、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支持临港氢能产业基金做大规模、做专水平,重点投资氢能产业核心零部件、材料和装备等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重点企业引进培育等,加快氢能产业在临港集聚发展;积极推动东西部氢能产业跨区域合作,支持参与国内大型风光资源发电制氢产业基地投资,为上海氢能装备开拓国内市场空间。落实“浦江之光”行动,支持临港新片区氢能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融资。

事实上,作为入选国内首批氢能示范群之一的城市,上海在氢能产业方面早有布局。今年6月,上海发布《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下称《规划》),其中表明,到2025年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

而在7月16日,上海电力便已联合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国氢中联氢能科技研究院和上海临港氢能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举行了共建上海氢交易所合作协议云上签约仪式。根据协议,上述四方未来将发挥资源互补优势,共同参与上海氢交易所的建设。

祁海珅表示,由于氢能产业链非常庞大,除了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政策配套能力和金融支持力度都很关键。而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再结合税收优惠和减免政策、人才落地落户政策等,就非常适合吸引专业人才和氢能源等先进产业落地发展。同时,还可以发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区域产业协同优势和拓展外向型氢能产业格局,对于全国的能源转型发展有很大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区域的氢能产业集群效应不仅可以为我国的先进制造业贡献重要力量,也将驱动氢能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于其他地方的氢能产业发展模式与方向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

记者注意到,除上海外,近期全国已有多地接连下发氢能相关政策。北京市经信局日前提出,鼓励新建和改(扩)建符合北京市发展规划的加氢站,最高补贴500万元;对北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提供加氢服务并承诺氢气市场销售价格不高于30元/公斤的加氢站,按照10元/公斤的标准给予氢气运营补贴。

广东省印发的《广东省加快建设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中提出,到示范期末,实现推广1万辆以上燃料电池汽车目标,年供氢能力超过10万吨,建成加氢站超200座。

实现“双碳”政策的关键支柱

目前,清洁氢能已成为全球所有碳中和路线的关键支柱之一。记者了解到,氢储能具备大规模、长周期等优势,可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时间、空间转移,有效提升能源供给质量和可再生能源消纳利用水平,将成为拓展电能利用、应对可再生能源随机波动的最佳方式之一。

中国工程院发布的报告显示,保守估计,2050年氢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占比约10%,2060年占比将达约15%,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将纳入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与电力协同互补,共同成为我国终端能源体系的消费主体,带动形成十万亿级的新兴产业。

天风证券发布研报称,发展氢能产业有其必要性,有助于促成我国顺利达成双碳目标、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增强能源体系的灵活性。当前中央和地方政府密集出台氢能产业支持政策,“制、储、运、用”成为氢能产业发展的四大环节。从全球来看,发展氢能产业也已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力方向,部分欧美国家走在发展前列。

记者了解到,目前氢能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技术等方面还不完备。当下我国氢能主要应用于工业领域,作为原料参与生产甲醇、合成氨,并未完全发挥其零碳清洁的优势,主要原因在于氢气的成本相比传统化石能源更高,经济效应较差,氢能的大规模推广需要在制、储、运、加全产业链环节降低成本,需要突破部分关键材料、设备技术瓶颈,例如纯水电解槽、液氢储运技术、高压储氢瓶用碳纤维材料、燃料电池高性能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等等。

“长期以来,我国的氢能产业化无统一规划,无统一模式,无统一标准,各地在氢能产业化过程中,无统一规划,重复无效建设严重,造成氢能产业化资源巨大浪费,相关产业无法健康、有序发展。”独立经济学家王赤坤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王赤坤认为,我国的能源市场是一种社会性市场,尤其是氢能这样的新能源早期市场,政府应在推动氢能技术发展中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从供应端推进,要让企业看到投入有回报。政策从研发投入、税费减免、审批流程等多方面发力,打消企业研发不赚钱的疑虑,促进市场创新和新兴氢能成果转化。另外一方面,利用政策推动市场端兴起,类似上海建设氢交易平台,增加市场需求和交易活跃度。推进氢能源生产和消费更合理更健康持续发展。

辽宁大学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主任刘佳奇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理论上,氢能是最清洁的能源之一,未来开发利用的空间十分巨大。但在当下,还需进一步考虑氢能利用在技术和经济上的现实可行性,要避免一哄而上,导致氢能利用的不可持续和不经济。”


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