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1128829
行业资讯
新视角:从文化角度进行审视主题公园
发布时间:2017-07-25 浏览量:874
  一提到主题公园,人们往往将其与商业运营、机械设施、大众娱乐联系起来,但从本质上来说,主题公园是一种文化创造。它经历了从中世纪的集市,到游乐园,再到主题公园的演变。本文系统梳理了主题公园演变和形成的过程,并以迪士尼为典型案例,阐述了文化对于主题公园的核心作用。进而提出了针对我国的严格意义的主题公园和泛主题公园的概念划分,以期对我国未来“主题公园”的发展有所借鉴。
 
  1、主题公园的源起:一种文化创造
 
  关于主题公园的讨论和研究兴起于1955年美国加州迪士尼乐园的创立。
 
  尽管有人将荷兰马都拉丹微缩景观公园(1952年)作为主题公园的先祖,但作为一种独特的娱乐模式,并不断地被后续大量地模仿和推广,无疑只有迪士尼乐园能够担当起主题公园的滥觞。一提到主题公园,人们往往将其与商业运营、机械设施、大众娱乐联系起来,但从本质上来说,主题公园是一种文化创造。它经历了从集市(Fair),到游乐园(Amusement Park),再到主题公园(Theme Park)的演变。
 
  1.1 从“集市”(Fair)到“游乐园”(Amusement Park)
 
  主题公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的“集市”(Fair)——这种集市常于宗教节日在教堂附近举行,以农产品的贸易交换为主,并常伴有民间自发的娱乐活动。直到17世纪后半叶,集市仍然是宗教节庆期间,贵族、神职人员、手工业者、农民等传统阶层参与的物资交流和人际聚会。
 
  
古代欧洲集市
 
  从传统的“集市”到“游乐园”的转变,经历了几百年漫长的历程,涵盖了新阶层的兴起、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和交通变革,以及工业革命后“工作”和“休闲”时间的剥离等诸多因素。
 
  首先,16世纪前后,随着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新兴知识分子(比如哥白尼)等社会阶层的出现和兴起,他们使“集市”的内容和面貌都发生了变化。新兴的社会阶层既希望将传统集市的“自娱自乐”变为商业化的资本运营,也为了凸显其跟传统贵族和平民阶层不同的社会身份而寻求全新的休闲环境和形式。于是,中世纪的剧院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新时代的新建筑,传统集市的“街道娱乐”则只在马戏团中得以保存。
 
  其次,科技的进步、人口的增长和市场的发展使得娱乐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18世纪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械变革、电力发明,使得“机械制造”的娱乐成为一种新的娱乐方式。铁路和公路交通的发展则使得人们的跨区域旅行变得方便快捷,为机械制造的娱乐提供了更大的市场支撑。最后,工业革命带来了人们时间的革命——“8小时工作,8小时休闲,8小时睡眠”的全新生活方式使“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开始剥离。工人大众的娱乐作为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成为那个时代的焦点。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在工会的促进下,为工人大众提供娱乐服务的“游乐园”(Amusement park)开始出现在欧洲和美国。
 
  在18世纪的集市上,“娱乐”主要是指歌者、舞者、魔术师、杂技演员、音乐家的街头演出和剧院表演,以及动物展演等;是人们在“共享”(share)彼此的体验。而19世纪的“娱乐公园”则是在“制造”(manufacture)体验。
 
  到19世纪末,人们提到“娱乐场”,不再指跟市场和宴会相关的“集市”了,而是转变成跟公共场所和娱乐相关的“公园”(Park)。20世纪的前十年,是美国游乐园发展最快的时期,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纽约的康尼岛乐园。奥地利维也纳的普拉特游乐园成为欧洲游乐园的典型。20世纪三十到五十年代,游乐园开始衰败,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和二战是其最直接的原因。
 
  
康尼岛乐园
 
  1.2 从“游乐园”(Amusement Park)到“主题公园”(Theme Park)
 
  从“游乐园”向“主题公园”转变的过程中,世博会和影像媒体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世界博览会的开展,向人们展示了极具想象力的一个梦幻世界,人造地形和大型娱乐设施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全新娱乐体验。
 
  Adam(1991)认为,1893年召开的芝加哥世博会是“游乐园”向“主题公园”转变的源泉。芝加哥世博会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梦幻般的城市——白城,并以电气铁路和移动人行道作为园区的交通方式。世博会上,上流社会的高雅文化主宰了建筑和艺术,而以米德路(Midway Plasisance)娱乐公园为代表的流行文化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芝加哥世博会——世界第一座摩天轮
 
  19世纪末期,跻身世界强国的美国开始兴起消费主义,流行文化逐渐在社会盛行,美国主流社会的生活价值观向娱乐享受倾斜,由此产生的娱乐业经营阶层迅速壮大,他们强烈要求在世博园区有经营空间,于是便有了芝加哥世博会的米德路娱乐公园,它向人们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娱乐方式:世界上第一座摩天轮——菲利斯轮盘、艳舞女郎小埃及的“胡奇库奇舞”表演,中国村、德国村、马戏团、啤酒大厅丰富多彩的娱乐节目和特色消费……。
 
  这也启发了米老鼠的设计者沃尔特·迪斯尼,迪斯尼主题公园的设想就来自这座乐园。1939年纽约世博会上梦幻般的空间和娱乐氛围的营造被认为是主题公园形成的最后的里程碑。纽约世博会的主题为“建设明天的世界”,造型颇具现代感的角尖塔和圆球成为此次世博会的形象标志。
 
  其次,影像媒体对主题公园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 1915年美国环球电影公司成立之初便推出了买门票参观电影制作棚的服务,开创了将电影和公园结合的先河。1964年建成了环球影城主题公园。
 
  电影和公园的结合,使公园可以像一部电影般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并将电影舞台的手法以及为人们创造刺激和惊险体验的能力应用到公园的建设中。主题公园的范畴拓展到通过电影般梦幻的场景和高科技的动画来吸引人,并产生互动的交流。
 
  沃特·迪士尼恰巧也是电影人和电视动画制作人,他通过主题公园这种形式将虚幻的影像转化为人们能够碰触的现实。
 

沃特·迪士尼
 
  另一方面,电影和电视在西方的普及改变了人们日常娱乐的方式,甚至形成了全新的消费习惯和文化——三分钟文化(three-time culture);即越来越多的人们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影响下,倾向于不断地变化休闲和获得快乐的方式;同时倾向于马上见效的短时间快乐。主题公园恰恰是顺应了这种新的文化习惯而建立起通过众多设施不断变化娱乐方式,使人能够迅速获得快乐的场所;它提供了一个存在于现实中的电影和电视中的梦幻世界。
 
  2、迪斯尼乐园:迪士尼文化、流行文化的现实化
 
  说到主题公园,就不得不提迪士尼乐园。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主题公园,迪士尼乐园首先是以风靡全球的迪士尼文化作为基本支撑的。这里有两个关键的要点:第一,迪士尼文化;第二,迪士尼文化是一种颇具影响力的流行文化。
 
  2.1 迪士尼乐园是“迪士尼文化”的现实化
 
  在第一座迪士尼乐园建立的30多年前,沃特·迪士尼创办了“欢笑动画公司”(1922年)。
 
  1928年,米老鼠系列剧之一《汽船威利》一上演便引起了轰动。之后,迪士尼又创造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动画形象,像唐老鸭、三只小猪等。
 
  1937年,《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长篇动画电影把迪士尼的动画艺术事业推向了时代的顶峰。
 
  沃特·迪士尼一生曾32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7此获得格莱美奖。迪士尼文化,伴随着电影和电视中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小飞象、小飞侠彼得·潘等许许动人的卡通形象而风靡全球。
 

第一座迪士尼乐园
 
  首先,迪斯尼乐园是迪斯尼文化的产品化。在迪士尼乐园里,人们可以亲眼见到电影电视上虚幻的卡通人物,跟米老鼠、唐老鸭拥抱、拍照,坐过山车、乘海盗船去体验动画片中的冒险经历,购买喜爱卡通人物的纪念品……
 
  其次,迪斯尼乐园是迪斯尼艺术的具体化。迪斯尼将他构思设计和拍摄制作动画电影所运用的色彩、魔幻、刺激、娱乐、惊栗与游乐园融合起来,游乐园以一种戏剧性、舞台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用主题情节和贯穿园区内的游乐项目形成了一个模拟的乌托邦世界。
 
  第三,迪斯尼乐园是迪斯尼理想的现实化。迪斯尼乐园是一座以灰姑娘城堡中心的童话世界,它超越了年龄的限制,将人们引导到那幻想与魔法的王国。园内的舞台和广场上,随时都有变化丰富的化妆表演和各种趣味性游行。从而成为以美和奇观为特征的博物馆,融集市、博览会、游乐场、社区中心和活动为一体,把人类世界的成就、喜乐和希望充分展示,以戏剧化的方式表现了创立伟大国家的理想和艰辛的过程,进而激励人们奋发、乐观、向前。
 
  2.2 迪士尼文化是全球化的流行文化(Popularculture)
 
  在工业革命之前,上流社会和底层民众的趣味大相径庭,不同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有各自的文化趣味。在中国传统社会里,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也有着明确的界限,两种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对应群体。文化和教养联系在一起,它意味着只是属于少数人即上流社会贵族们享用的东西,即所谓的“高雅文化”(High culture)。而传统意义上,底层民众的“通俗文化”(Low culture)只是低级的、粗俗的文化,往往被忽略不计。然而工业革命以来,迅速发展的科技使之发生了巨变。印刷摄影技术使原创的“高雅”作品可以被大量复制,通讯技术的发展使普通大众可以很容易接触到以前少数人引以为豪的高雅文化。而且这些高雅文化被经过大众有选择的摒弃,变得越来越没有生存的空间,不得不一步步走下曾经的神坛,高雅与通俗的界限终于不可避免的变得模糊。在“市场”这一推手作用下,传统的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呈现出“去分化”和各自“分化和重构”的特点——高雅文化如果缺少足够的市场经济支持,势必难以为继,于是不得不根据多数受众的审美需求和趣味作出调整,变为商品化的文化产品;通俗文化中一些早期的感官的、浅薄的、无深度的文化也会逐渐被淘汰,广大受众自身知识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也意味着通俗文化的品位提升。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文化(Popularculture),或者称之为大众文化(Mass culture),首先在西方出现,并在20世纪30年代盛行于欧美发达国家,流行于整个20世纪,成为今天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流行文化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以大工业和现代科技为基础,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以文化工业为盈利目的,以都市普通市民为主要受众,按照商品市场规律的运作进行批量生产,从而使普通大众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
 
  迪士尼文化无疑是受大众欢迎的流行文化。迪士尼的电影和动画片本身就是流行文化的产物。因为迎合了市场的需求,迪士尼动画电影赢得了可观的票房,迪士尼公司得以不断发展。而奥斯卡和格莱美的奖项又肯定了迪士尼动画的艺术成就。在时—空压缩的全球化时代,迪士尼文化成为西方强势文化的重要代表,风靡世界。
 
  3、中国的“主题公园”
 
  主题公园的形成历程和迪士尼这一典型案例为评述中国的主题公园提供了坐标系。我国“主题公园”的发展呈现出“泛主题公园”的特点,似乎有个主题的园区就可以叫做“主题公园”。这对主题公园的发展极为不利,毕竟主题公园和非主题公园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和路径。本文提出“严格意义的主题公园”和“泛主题公园”两个概念,以适应西方主题公园的发展和我国主题公园的国情。
 
  严格意义的主题公园,即以迪士尼为代表的主题公园,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有发达而强势的文化支撑;二,以游乐园(Amusement Park)作为物质载体。迪士尼乐园、环球影城无疑是主题公园,而美国的六旗、韩国的爱宝乐园恐怕究其本质还是游乐园,只是这些现代游乐园充分吸取了迪士尼等主题公园的文化主题模式,赋予了游乐园一定的主题,算是高级阶段的游乐园。由此推之,北京欢乐谷、桂林的乐满地、大连的发现王国、华强的方特也属于有主题的游乐园范畴。中国的文化产业与美国相比差距还非常大,没有强大的文化产业做支撑,恐怕在短时间内我国还难以形成像迪士尼那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主题公园。但西方主题公园的发展历程和思路无疑为我国游乐园的发展和未来主题公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赋予游乐园一定的主题会增加园区的吸引力,而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才是游乐园和主题公园的未来之路。
 

北京欢乐谷——中国的有主题的游乐园范畴
 
  我国目前所谓的“主题公园”多是有主题的园区或旅游区,可以称之为“泛主题公园”。从我国“泛主题公园”的发展历程看,仍然呈现出明显的社会文化变迁和发展的倾向。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年初,“锦绣中华”和“世界之窗”的出现和繁盛一时究其根本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空间的文化产物。届时,我国刚经历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恢复和增长,钱包刚鼓起来的中国人虽然普遍还不具备出国旅游和周游全国的经济能力,但却有强烈地走出家门看世界的旅行意愿。于是,深圳这个与香港一河之隔的经济特区,一个集中了中国各民族特色和全世界微缩景观的园区,恰恰迎合了当时国人的出行需求和经济能力。时过境迁之后,整个90年代所涌现出的大批诸如“西游记宫”、“三国城”等所谓的“主题公园”,既不符合真正“主题公园”的发展模式,也不符合旅游景区的发展规律,一股盲目的热潮后的全面崩盘也就在所难免。21世纪前后,新兴起的泛主题公园,除了北京欢乐谷、华强的方特、桂林的乐满地,算是有一定主题的游乐园之外,其他的大致是历史仿建(大唐芙蓉园、杭州宋城)、文化荟萃(锦绣中华、主题文化园)、影视基地(无锡三国城,横店影城)、自然动物园(海洋公园)等。这些“主题公园”实质上是旅游景区,其发展之所以成功是因为遵循了突出地域特色、差异化开发等旅游景区的发展规律(而非主题公园的发展规律),这不失为这些“泛主题公园”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