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1128829
园区转型,这些“瓶颈”须打破!
发布时间:2016-12-02 浏览量:480

src=http___www.chinaparkm.com_Site_CN_Uploads_20170216_大图.jpg&refer=http___www.chinaparkm.jpg

依托传统产业优势,园区进入新一轮转型发展期。令人雀跃的是,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园区优势产业聚集在不断加速。

“如何以传统产业为基础发展特色产业,搞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园区需要打破‘门禁’,换句话说,构建企业与园区新型战略关系是园区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有专家称。

被吞噬的园区“风景线”

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中国产业集聚区网创始人杨建国曾对媒体坦陈,园区招商引资难,招商主要载体是管理者,他们每年都背负着重大的招商任务,许多地区的产业园区里,主导产业多而杂,关联性不强,比如同一个园区里的两家相邻企业,一个做食品,一个做汽车零配件。

事实是,如今摆在产业园区开发商面前的首要难题就是招商难,这已经成为行业内普遍面临的问题。

“传统园区陷入招商困境是大势所趋,其中主要的问题在于区域经济过度倚靠传统产业,主导产业单一,发展不利所致。”一位不愿具名的园区负责人感叹。

在他的记忆中,2000年之后,园区的发展进入涡轮增压时代,有商无地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一地难求成为众多园区共同面临的问题。

“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火爆的场景,园区入驻企业数量几乎在一夜之间满负荷。一个以能源为主的小县城人满为患,搞运输、从事能源交易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增长。”他告诉记者,这是一段难以忘记的“火红”记忆。

这段镌刻着幸福的“碑文”在近些年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门可罗雀的无奈和失意。

在中部一些省份,以工业、能源等传统产业为基础的园区正出现入驻企业破产和撤离的情况。在巨大压力下,越来越多园区“地里没有商”的尴尬将成为一种常态。

面对“风华”逝去,经济学者李坚毅认为,产业园区眼下面临的障碍与挑战,归根到底是产业发展定位,新型企业看中的正是于此。

重装上阵构建新型关系

“着力打造科创、健康食品、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园中园’和‘国别园’,构建起石油化工、冶金装备、港口物流等传统产业为基础,以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临港产业体系。”经济学者李坚毅说,实际上,如何打造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集聚区,这是园区持续领航区域经济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京津冀一体化中,沧州渤海新区再次获得先机。

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给企业展现了这样一幅图景:园区各项经济指标增速在沧州市18个县(市、区)中名列前茅,财政总量位居沧州市第三、全国3000多个规模农场之首、55个省级开发区之冠。

“中捷产业园区是京津冀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海上沧州’战略的龙头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桥头堡。”中捷石化集团发展正是着眼于此。

园区共享能源为入驻企业提供有力保障,这与中捷石化集团所属一家子公司“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和谐发展”的战略定位不谋而合。

充分利用园区共享能源及废弃资源,建设环保节约型生产装置,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短短几年,上述子公司建成投产50万吨/年芳烃抽提装置、40万吨/年汽油精制装置、30万吨/年石脑油催化重整装置等众多项目,发展迅速。“园区与企业的新型战略关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李坚毅认为。

4.0时代呼唤以人为本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产业园区规划布局与运营管理分析报告》显示,2014年上半年,215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40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53%。由此可见,产业园区对区域和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但值得注意的是,现有产业园区模式单一,亟须创新模式推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而这也是企业入园忧虑之处。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常态化,在产业转移、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显然产业园区的开发运营模式过度依赖土地红利已经过时,转型势在必行。

“产业园区呼唤以人为本,产城融合成为产业园区未来发展趋势。”沧州临港金太阳绿色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明认为,这是园区4.0时代一个显著特点。

“而渤海新区恰恰要建设成京津周边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中心、高教科研基地、生态宜居地、滨海休闲度假胜地和生态环境、商务成本低、生活质量优的京津卫星城市。”李志明认为,沧州临港金太阳绿色农业有限公司和中捷产业园区以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相得益彰,这也是企业选择入园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