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1128829
行业资讯
大健康产业思考:云南发展战略与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0-07-14 浏览量:369
大健康产业
 
  健康,是人们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最关切、最迫切、最现实的需求,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扩展,没有止境。尤其是近10年来,健康需求全方位延展,形成了贯穿生老病死全过程的庞大需求体系和巨大市场空间,推动健康产业由小变大,由量变到质变,发展为今天大健康产业。成为维护、修复、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服务业,涵盖躯体健康、容颜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环境健康、家庭健康、社会健康多方面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递活动,是横跨一、二、三产业的大产业。大健康产业具有劳动密集和智力密集两大类型兼容,向智力密集型主导的方向发展;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并续,向高新技术主导方向延伸;传统业态和新兴业态并存,向新兴业态主导方向转化的特点。
 
  云南区位优越,是“一带一路”南线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要冲;地理地貌多样,阳光明媚,气候宜人,四季如春,空气清新、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云南资源丰富,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香料王国”、“药物宝库”、“花卉之乡”之称。云南民族众多,文化璀璨,风情迷人,历史悠久,团结和睦。云南得天独厚的地缘区位优势、气候环境优势、自然资源优势、民族文化优势集合在一起,加上近年来交通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获得“最适人居的地方”的美誉,具有发展大健康产业的独特的、难以比拟的比较优势。
      
  (一)抢抓机遇,科学制定战略规划,作出有全局战略远见,符合云南实际的顶层设计。
  
  云南发展大健康产业机不可失,要汲取云南历史上多次错失发展机遇的教训,以时不我待的决心和勇气,抓住这次机遇,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持“双引擎”推动,从云南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科学制定云南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顶层规划,对云南省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目标、战略重点、产业布局、实施步骤、支撑条件和政策措施等作出科学定位和安排,为云南省发展大健康产业提供蓝图和宏观指引。
  
  (二)面向全球,花大力招商引资引智。
  
  将大健康产业列入云南省产业招商引资引智重点,选准战略合作伙伴,集中精兵强将,实行一案一策,花大力扎实推进招商引资引智工作。要发挥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结合市场和生产要素,重点引进全球和全国大健康产业旗舰企业,用一流企业带动大发展。对具有特殊重大战略意义和价值的大健康产业项目,应下决心全产业链引进。
  
  (三)以“双引擎”大力推动原有健康产业企业改造升级。
  
  一是针对健康需求井喷式涌现的实际,企业效益的增长要在依靠要素投入和市场容量扩张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二是在依靠比较优势的同时,更加注重打造和发挥竞争优势,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在宏观经济中速甚至中低速条件下发展模式,把创新作为企业长期战略,切实抓好企业的技术、管理、商业模式等创新,以创新驱动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性支撑,实现企业的升级。
  
  (四)推进改革,加大力度转变部门职能,理顺部门与市场的关系和管理机制体制,打造政策平台,提升部门服务能力。
  
  要大力削减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减政放权。积极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试行证照分离。加快推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不么要在统筹兼顾前提下,制定含金量高、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大健康产业发展政策支撑体系,从土地、基础设施、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方面给予大健康产业发展充分的支持。要积极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建设,打破地方保护。要发挥国内外股权基金、私募基金、风投基金的引导作用,发展风险产业投资,建立地方与企业风险共担的机制,消除企业的后顾之忧。制定保护企业发展的法规,规范行业管理,营造优良的法治环境。
  
  (五)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高实体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加速折旧政策,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二是积极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创业创新机制。抓紧抓好云南省“双创”基地建设,培育创业创新服务业,规范发展天使、创业、产业等投资,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在发展大健康产业中的乘数效应。积极支持发展分享经济,以新形态,广泛汇聚力量,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假售假行为。三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加快制定实施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措施,完善股权期权税收优惠政策和分红奖励办法,大力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创新。
  
  (六)教育先行,产校合作,多渠道培养专门人才。
  
  要瞄准健康产业链的人才需求,引导各类学校开办相关专业,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和基地;多渠道、多形式、有计划地培养大健康产业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