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1128829
行业资讯
应急产业发展规划的全球经验分享和六大创新策略
发布时间:2020-04-28 浏览量:247
  当前应急产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规划,并有待在实力导向的技术研发、社会需求牵引下的产业链建设、力图本土优势的优质应急产品、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发展模式、政策的宏观引导和支持、文化的内在驱动六个方面实现创新。
  
  应急产业是指为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提供专用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全面促进我国应急产业发展和应急能力提升。全球实践表明,应急产业的创新发展亟待科学规划和有效实施。
  
  一、坚持实力导向,全面提升应急技术研发能力
  
  社会环境复杂化和风险交织化的特征,客观上要求应急技术不断提升以适应新时代的应急需要。对此,应以实力为导向,针对当前某些应急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部分关键技术依赖进口、个别应急装备可靠性较低等实力不足的问题,着力推进应急技术研发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切实提升现有应急产品和服务的水平。
  
  全球实践表明,应急研发技术的提升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发力。
  
  一是有关部门支持,相关部门可根据本地需求和条件,建立应急产品研发和检测的标准化机构,并设置固定的研发经费预算,为应急技术研发提供技术、场地、资金、政策等支持条件。
  
  二是企业发力,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适应社会需要、提升应急效能的产品和服务。
  
  三是产学研用相结合,发挥科研院所和第三方机构的专业性和积极性,建立产业研究院、技术创新联盟、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形态多样的应急技术创新平台,以加强科技研发与交流合作、加快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
  
  例如德国的应急装备产品领域在需求培育、立项研发、检测试用、生产配备等环节均有严谨规范的流程规定;我国发布“十二五”“十三五”国家公共安全科技发展专项规划,设立“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研发计划,为应急技术研发提供了良好条件。技术研发是应急产业发展的基础,有待以实力为导向,列入规划与实施的重点。
  
  二、社会需求牵引,有效促进应急产业链的建设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公众安全意识提高,应急产品和服务的社会需求不断增长。基于此,应急产业发展以需求为牵引,针对各个部门综合处置、单位组织防灾应急、群众个体自救互助等“需求侧”特点,挖掘和培育应急市场,建设形成覆盖面广、产业链长的应急产业。
  
  需求牵引下的应急产业链建设可参考以下三方面经验。
  
  一是以人民群众生活轨迹为产业链研发的对标路径,挖掘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应急需求“重点”。
  
  二是基于现阶段公共安全的整体风险评估和突发事件分析,挖掘社会层面防灾减灾“热点”和“痛点”。
  
  三是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好高质量、精细化、人性化的应急产品和服务,确保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获得感,从而保障市场需求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例如在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公众防灾意识普遍较强的社会背景下,日本的防灾应急已成为常态,突出表现为家庭、单位、企业常备“防灾应急包”,体积不大但品种繁多、功能齐全,覆盖灾时应急的基本需求,其精细化、人性化的细节设计和功能设置为群众提供有效帮助。基于“防灾应急包”,日本逐步形成涵盖食品、药品、日用、家居、户外、通讯、消防等多领域的成熟产业链并带动关联行业的持续发展。产业链建设是应急产业发展的核心,需要以社会需求为牵引的专项规划和实施。
  
  三、立足本土优势,打造具有强竞争力的应急产品
  
  应急产业是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的融合,既覆盖了水利、建材、机械、建筑、交通、物流等传统领域,也渗透到智能检测、大数据分析、环保新能源等新兴领域。基于此,应急产业的发展应立足本土特点、拓展现有优势,形成“强竞争力”的应急产品和服务。
  
  全球实践表明,打造立足本土优势且具备强竞争力的应急产品,可参考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基于本土化的全球化原则,合理借鉴应急产业发展的全球经验做法,并结合本土情况做优化和调整。
  
  二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的原则,整合现有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工农业基础、科技水平等方面的优势条件,将其融入应急产业发展中。
  
  三是关联产业的联动发展原则,将应急产业与具有竞争实力的关联产业(如智能技术、重型机械、精密制造等)相结合,以联动带协同,以协同促联动,培育形成具备竞争力的应急产品。
  
  例如德国曼集团(MAN)作为重型卡车和特种车辆的产品制造商,发挥其在车辆制造方面的传统优势,在应急产业中从事消防、军用、商用特种救援车的研发和生产,现已成为德国联邦技术救援署(TechnischesHilfswerk,THW)救援车装备的重要供货商之一,在民间应急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应急产品竞争力是应急产业发展的长远支撑,需要立足本土、接轨全球的蓝图设计。
  
应急产业
 
  四、兼顾双重效益,探索应急产业的突破性发展模式
  
  应急产业的发展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但由于应急本身的公共属性及其与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的高度关联性,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兼顾社会效益,在研发应急产品和完善应急服务的过程中承担社会责任,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在兼顾上述双重效益的基础上,应急产业的突破性发展可借鉴三种模式。
  
  一是升级发展,具体可细分为:从“事后应急”向“事前风控”的理念升级,例如从灭火工具拓展至防火建材;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升级,对应急传统“技防”进行更新换代;应急产业精细化的领域升级,细分传统领域并针对新生风险开发新业态。
  
  二是融合发展,应急产业与关联行业有机融合,尤其是与机械装备、医药卫生、轻工纺织、信息通信、交通物流、保险租赁等协同发展,以应急需求带动关联行业发展,用相关行业成果推动应急产业发展。
  
  三是集群发展,根据区域突发事件特点和产业发展情况,形成不同区域的特色应急产业集聚区、技术创新中心、成果转化中心、产业园区等。
  
  根据工信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试行)》的相关要求,依据资源禀赋、协调类型布局、兼顾区域分布,在全国选点建设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以形成区域性应急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目前已有十多个基地获批建设,在引领国家应急技术装备研发、产品生产制造和服务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应急产业的基本原则,企业应在此基础上突破和创新。
  
  五、宏观引导,为应急产业提供必要政策支持
  
  市场主导的同时,还需充分发挥宏观引导和支持的作用,既要对应急产业发展进行必要的统筹谋划,也要提供相应的优惠和激励制度,调动社会力量、尤其是市场力量参与应急产业建设和应急工作开展,对应急力量形成必要补充。
  
  全球实践中,对于应急产业的宏观引导和支持集中于四方面。
  
  一是把握应急产业服务公共利益的大局,明确企业负有的特殊责任和义务,确保应急产品和服务在应急处置和安全保障中发挥实效。
  
  二是将应急产业的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对其发展定位、体系建设、结构升级、空间布局等提出合理的引导性计划。
  
  三是扶持应急企业成长,对应急企业或组织提供财政、税收、融资、科技等多方面优惠政策。
  
  四是规范应急产业发展,加快设立产业标准、设置产品认证制度、明确产业门类、制定产业目录等工作。
  
  在我国,各大领导对应急工作作了重要指示,应急管理部的组建给应急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应急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此后相关部门相继发布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制定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建立产业发展协调机制,为应急产业发展提供多方面政策支持。部分地方将应急产业发展拓展为安全产业发展并出台相关政策。成为应急产业的重要辅助者,为其发展提供有益引导和有利支持。
  
  六、文化内在驱动,促进应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应急文化是应急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既涉及社会多元主体的应急意识和安全理念,也包括特定应急产品或服务本身的文化建设和品牌价值,更关系到国家应急产业的“软实力”。对此,应重视应急文化的培育和发展,以此获得可持续的产业链建设、市场培育和竞争力提升。
  
  国内外实践表明,应急文化培育可借鉴以下三方面思路。
  
  一是加强防灾减灾和灾害文化宣传,逐步改变用人部门、企业单位、人民群众的安全观念、风险意识、防灾态度,促进形成“统一采购、工程配置、家庭使用为主的应急产品和服务消费格局”。
  
  二是强化公共安全教育和防灾应急培训,立足提升全民应急技能、增强“下一代”应急素质的思路,以此获得应急产业的长效发展局面。
  
  三是推进应急企业品牌建设和软实力提升,围绕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和客户服务,以质量、信誉、技术等为切入点来建立品牌管理体系,并充分借助新媒体平台,加大面向全球市场的品牌推广力度,以切实提升应急产业的品牌附加值和软性竞争力。
  
  例如日本社会高度重视应急科普宣教工作,孩子从小接受灾害教育和防灾演练,民众基本熟悉自救互救技能并自发开展家庭防灾准备,促使应急产品和服务渗透至日常生活中。加强全民公共安全和风险意识宣传教育,推动消费观念转变,激发单位、家庭、个人在逃生、避险、防护、自救互救等方面对应急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文化是应急产业的内在驱动力,应对此做长远规划并以此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来源:福卡智库
作者:王德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