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1128829
行业资讯
如何在严格防控疫情的前提下,打好“产业经济保卫战”?
发布时间:2020-03-04 浏览量:297
  一年之计在于春。当前,疫情防控阻击战正处于关键阶段,一场逐步恢复有序生产的“产业经济保卫战”也随之打响,保持产业链稳定事关产业发展全局。如何在严格防控疫情的前提下,打好“产业经济保卫战”?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产业经济有哪些直接和潜在的影响?
 
  首先对外贸会产生较大冲击。我们不妨观照一下17年前的抗击非典时期,那时,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十分明显,但现在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链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直接受到挑战。而我国外贸转型升级是一个渐进过程,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依然较大,因此受冲击时期估计不短,要充分判断可能会受到的长期影响。
 
  从产业视角看,这种冲击可能会带来三种潜在的负面影响。
 
  第一,疫情可能会加快位于价值链低端实体产业的转移速度。这类产业主要为劳动密集型,疫情持续存在,劳动力无法正常复工,会影响正常生产。考虑到全球贸易网络的紧密联接程度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高替代性特点,若疫情持续时间过长,可能会出现一定规模的产业流失,并轻度动摇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第二,疫情可能会减缓位于价值链中端实体产业的集聚速度。位于价值链中端的大多数产业是具一定技术含量的制造业,如汽车、装备制造、医药、化工、通信设备、光电等产业。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在发展此类产业,过去十年来,这些产业的空间专业化分工即空间集聚程度都在提升,形成包括武汉、合肥、重庆、成都、长沙在内的一大批制造业明星城市。如果这种产业高度分工和地区高度专业化的趋势继续保持,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目标近在咫尺。但是,此次疫情,不仅可能会延缓武汉进一步提升其优势产业集聚份额的速度,还可能会间接放缓全国产业分工格局的正常演变趋势。
 
  第三,疫情可能会干扰位于价值链高端实体产业的升级速度。近几年,全球不断爆发的贸易摩擦已经表明位于价值链高端如半导体、发动机、新材料等实体产业的重要性。我国已经明确表明,要尽快弥补价值链高端产业的不足。承担这一使命的空间主体主要以我国特大城市为主,其中,武汉市在半导体、光电通信、激光等高端产业的战略布局都具有重要地位,如果疫情长时间持续,无疑会干扰这些高端产业的升级过程。
 
  危机也是一种新的契机,疫情给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第一,区域协调发展有必要。虽然疫情还没结束,但湖北今年经济发展无疑会受到巨大影响,原因在于湖北是典型的“一城独大”区域经济结构。2019年武汉市GDP占全省比重约为35%,是第二名襄阳的3.33倍。这种区域经济格局在“一城”遇到外部风险冲击时,容易陷入较大发展困局。因此,各省应该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思路,有意识地培育1—2个与首位城市经济规模差距在一倍左右的次中心城市,形成金字塔型区域经济格局,提升区域经济的稳定和健康程度。
 
  第二,产业安全需提早谋划。疫情冲击我国尚未成熟的高端产业,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过去对产业尤其是产业链安全重视不够。中美贸易摩擦和国外高端产业的培育过程已经证明,由于技术门槛高、研发投入需求量大、利润率高,这些技术的转移意愿极弱甚至几乎不可能。因此应该集中专业力量,对国家产业链和国际技术前沿水平进行全面、长期、深入的梳理式跟踪研究,找出自身产业体系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尽快制定并全力推动自身产业链安全系数提升规划。
 
  第三,产业分工有要求,重要环节需“备胎”。对部分重要的产业环节和产业,应该充分考虑类似新冠肺炎疫情这种重大风险事件的冲击,制定针对性的地区产业备胎计划,保证“一地”遇到巨大外部冲击时,仍有其他地区能够迅速递补,从而保障产业和国家经济体系安全。
 
  第四,疫情带来新挑战,虚拟集聚是方向。此次疫情给产业发展带来的最大挑战是对传统生产模式的冲击。未来生产过程可能不再强调生产要素在物理空间上的集聚,而是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化控制、大数据平台等一系列技术在实现虚拟集聚的基础上,重构生产模式,既降低物理空间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又能避免各种要素直接携带的风险。
 
  疫情下如何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在当前防疫大局下,欲保“刚需”先保“刚供”,围绕“刚供”的产业,可以实现先期复苏。从确保社会生活正常运行的层面看,隔离措施是一把双刃剑,虽然有助于切断疫情的传播链,但也会给我们整个社会生活的运行增加诸多不便。在这些不便面前,保“刚需”的难度也会比平时大许多,必须要靠比“刚需”更具有刚性的“刚供”才能克服这些困难。
 
  做到防疫与保障生活必需品供应之间相互兼顾。一方面,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电子商务大国,按照前不久商务部与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的《零售、餐饮企业在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经营服务防控指南》,外卖平台开展“无接触服务”模式就受到充分肯定,其他物流业公司也可以推广。另一方面,疫情之下,无论是满足“刚需”,还是确保“刚供”,全社会都需要付出明显高于平时的成本。解决这一问题,当务之急是要贯彻落实好商务部提出的四大工作重点,包括在联保联供机制下确保重点地区供应,动员符合条件的商贸企业开门营业,扩大急需短缺物资进口,加强市场监测预警等。
 
  短期来看,恢复元气、恢复信心、恢复生产等三个恢复是应对疫情冲击的根本思路。首先,需要局部对冲企业尤其是实体企业因疫情而受到的损失,按照疫情持续时间长短的不同,可灵活运用税收减免、定向补贴、下调贷款利率或减免部分贷款等政策来实现这一目标。其次,可综合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精准的补贴政策、明确的投资政策来提高可预见的市场需求规模,稳定企业预期。最后,鼓励地方梳理辖区内具有代表性的智能化和无人化制造企业并鼓励这些企业尽早恢复生产,为国内企业恢复生产提供信心。
 
  长远来看,产业链应该如何提档升级?
 
  第一,国家政策制定部门、工信部门、科技部门、研究机构、一线企业应该组成强大的专业团队,尽快全盘梳理国内产业链的短板并制定出包括发展方向、技术难度、前序产业、要素要求、承担主体、支撑资金等内容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补链计划,尽快消除影响产业链安全的漏洞。
 
  第二,加快构建上下一体,数据可信的全国实体产业企业信息系统。目前我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仅包括地级市层面的宏观经济数据,不仅缺乏企业结构这一微观经济主体信息,也缺乏县区级别区域的经济产业信息。为了保障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和提高宏观调控的精准性,应该由统计部门牵头构建半年度或者年度更新的包含微观经济主体结构和县级行政区经济信息的数据系统,确保决策层能够准确掌握外部风险所带来的具体冲击结构和程度,为宏观政策的精准出台奠定基础。
 
  第三,鼓励有条件的省份按照金字塔型区域经济格局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第四,鼓励实体经济的生产过程向虚拟集聚方向转型。这不仅能有效避免由于人工成本上涨或劳动力数量异常变化而导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实现市场需求、技术研发、制造生产等环节的无缝对接,最大程度提升实体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