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1128829
行业资讯
地方“十四五”规划特征
发布时间:2020-02-21 浏览量:812
  地方之变即将发生,然而,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尤其是在中国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拐点时期,地方上究竟怎么变?
 
  落脚到“十四五”,实际上首先将从“规划之变”上反映出来,再结合各个地区自身所处的形势以及未来的发展,地方性的“十四五”规划将具备以下几大特征:
 
  一,侧重于化解问题型规划。
 
  比如作为西南重要制造业基地的重庆,2016年,重庆市就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但2018年其汽车制造业同比下降17.3%,与上年相比增幅回落了23.5个百分点,2019年福特位于重庆的三家装配厂产能利用率更是不到五分之一,再有电子产业笔电产品也在下滑。
 
  曾经拉动其经济高增长的两大支柱汽车产业和电子产业双双跌落,解决问题是当务之急。
 
  其实又何止重庆?以浙江义乌、东北阜新等为代表的收缩型城市面临结构性危机、以山西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危机等皆如此。对于这类深陷去产能、大过剩、结构性危机的省市,“十四五”规划的重点显然将着眼于如何化解问题。
 
  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往往变数越大、机会也越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极有可能迸发更大的发展能量。
十四五规划
 
  二,转型性或变革性的规划。
 
  “既要青山绿水,也要金山银山”,向生态转型,这就意味着“十四五”规划与以往的都不一样,重在转型。
 
  首先,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落脚于地区必然是有所取舍,地方要盯着整个棋盘,而非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站在大局角度配合国家层面更好地实施战略纵深。
 
  比如,2016年1月3日,高层领导在重庆讲话,提出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对于长江经济带的各个省市而言,当中央将资源环境、社会效益算进经济,需要长江中上游地区用生态指标重塑GDP时,此时基于其所肩负的“生态责任”,经济发展或多或少会让步于生态保护,必然要面临经济转型,由此带来的经济停滞或衰退,就需要长江上下游共同承担,形成责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换言之,地方虽有发展经济的自我要求,但更多地将被纳入“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大格局中。
 
  再者,各个地方由于未来发展的侧重点不同,财政自给率也会有差异,这也意味着“十四五”期间国家层面将在转移支付上做文章,以均衡地区财政和经济发展。
 
  分税制实行了25年,事权和财权分离,“十四五”期间地区经济转型,尤其是对于中西部生态水源保护地地区而言,在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上要为环境保护让步,一旦财政吃紧,也需要国家层面统筹协调各地区进行横向转移支付(比如生态补偿或扶持欠发达地区)。
 
  因此,“十四五”期间为了统筹协调,预计国家层面可有也将适度收权,合理完善横向转移支付,构建纵横结合的体系,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三,升级型的规划。
 
  体验经济需要对消费进行升级,信息文明也决定了需要对工业进行升级,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都在调整,都在进行价值重组和架构升级,各国都在争夺全球产业分工的话语权。
 
  美国为什么针对中国大搞贸易摩擦、步步紧逼?其核心矛盾就是在未来的领先性产业群中,谁执牛耳,双方在争夺产业链条的顶端,因为这不仅仅决定了全球产业分工序列,更预示着经济增长潜力大小。
 
  这就意味着,从未来型产业升级到前端的技术升级换代势必将是国家层面在“十四五”规划中的主要发力方向,地方自身要发展还要落实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显然也得跟着主基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