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1128829
行业资讯
新常态时期的产城融合如何指引高新区发展?
发布时间:2019-08-14 浏览量:294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为了破解城市和产业发展“两张皮”的难题而加速兴起的一种发展模式,已成为当前我国以国家高新区为代表的产业园区开发的主要模式及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热点问题。新时期,随着城市和产业发展对国家高新区功能和定位的不断升级,国家高新区长期以工业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承载区域格局变动和新经济发展带来的新要求,亟需探索建立新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1、产城融合演变机制
 
  高新区产城融合是相对于“产城分离”的现象提出的一种发展模式。从发展历程来看,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经历了:

 
  (一)1.0阶段:单纯追求工业增长的就业型工业园区
 
  国家高新区1.0阶段,主要走的是工业园的发展道路,基于“生产要素”的供给,以“利于生产”和“扩大生产”为动机,着重生产和企业的聚集和布局,进而实现地方经济增长引擎、招商引资平台、产业集聚载体等目标定位,是依靠扩大经济规模带动发展的工业园区模式,因此可称为“就业型高新区”。
 
  其主要特征:
 
  ①通过土地开发,即单纯的土地运营,基本实现基础设施的“七统一平”,形成单一的、封闭格局的产业基地。
 
  ②产业以工业为主导,且以导入为主,市场以出口为主。
 
  ③从业人口主要人工人为主,由于生活配套是小规模、小等级的配套模式,所有工人的生活主要依靠工厂宿舍来解决。
 
  ④空间形态往往是在城市中心区近郊形成的,与主城相对独立发展,所有城市规划中大多将其作为城市边缘地区或郊区的飞地,与城市关系松散,整体呈现的是一种有产无城的发展形态。
 
  但是此阶段,由于国家高新区的发展主要依靠土地、政策、劳动力等要素,造成了产业发展对城市资源的过度依赖,带来了城市交通、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压力。此外,其服务配套功能的缺乏,也将会导致周边村镇的压力过大。
 
  (二)2.0阶段:注重植入创新元素的创业型科技工业园区
 
  国家高新区2.0阶段,主要走的是科技工业园的发展道路,基于创新的商业化活动,围绕创新的商业化过程链条,集聚大量的科技创新资源,不断在产业区的建设框架下注入科技园区和创新系统的发展内涵,进而实现地方经济的创新引擎、创新要素集聚的载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等目标定位,是依靠发展带动创新的科技工业园区模式,因此可称为“创业型高新区”。
 
  其主要特征:
 
  ①整体已从单纯的土地运营向综合的“产业开发”转变,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软环境转变,开始由单一的产业基地向集工业、生活、娱乐、社区、交流、自然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开放的科技工业城区演变。
 
  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③就业人口构成逐渐丰富,高新技术产业人群比例增加。
 
  ④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各类服务设施逐渐健全,如建设了工业邻里、职业学校、人才公寓、酒店、产业服务平台等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设施,但仍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侧重的仍是产业对城市功能的需求。
 
  ⑤空间范围不断扩展,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日益密切,并且产生辐射扩散效应。
 
  但此阶段,国家高新区的产城融合仍然在交通、居住及环境等方面面临很大的问题,比如通勤距离较长、入住成本昂贵、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活娱乐资源缺乏、空气质量水平较低和声环境质量下降等。
 
  (三)3.0阶段:全面激发创新并依靠创新支撑发展的事业型新型城市
 
  国家高新区3.0阶段,主要走的是新型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强调的是“全面激发创新并依靠创新支撑发展”的核心内涵,突出表现为各类创新主体的关系链接和交互平台以及支撑创新创业的空间和文化构造,形成以创新创业为内核的经济社会活动空间,进而实现地方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引擎、区域创新创业的沃土、引领新市场的全球领军产业栖息地和新兴业态发源地、宜居宜业的样板区等目标定位,是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实现战略提升的新型城市化模式,因此可以称为“事业型高新区”。
 
  其主要特征:
 
  ①随着创新势能的提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促使产业服务载体加速建设。
 
  ②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现代服务业的培育更为迫切,促使产业势能向城市势能转变,由最初依赖政府政策优势向依靠自身的体制机制优势和创新优势转变。
 
  ③就业人口结构复杂化,工人人口占比大幅下降,高技术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等高端知识人口占比不断提升,因此出现了各个层次的不同功能需求,从而促使城市服务设施逐渐完善,配套能级不断增加,如创新创业、科技研发、生态宜居、休闲旅游等高端业态将成为未来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拓展的新方向。
 
  ④整体实现了从综合的“产业开发”向“城市氛围培育”的转变。
 
  目前,国内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高新区其产城融合发展普遍进入了3.0阶段。但整体来看,该阶段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空间形式主要以生产要素和经济要素为主;用地布局分散和地块开发散乱,对己出让土地的监管措施不力,土地闲置、“占而不用”的现象依然存在;周边区域发展不均衡,国家高新区的发展与周边区域不能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导致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不平衡发展,科研、生产、商务功能不能有机组合。
 
  2、产城融合发展新趋势
 
  新时期,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城市区域格局的变化,我国高新区产城融合发展呈现出了一些新的趋势、新特征及新要求。具体如下:
 
  (一)在功能上更加突出知识人口的集聚
 
  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3.0阶段的核心内涵是:能够激发创新并依靠创新支撑发展。而高端知识人口恰好具备此方面的优势,这是由于高端知识人口不但能够营造促进知识交流、产生、定价与价值放大的良好条件,而且能够不断增加一个区域的多样性,带来新文化、新文明和多样化生活的凝聚力,从而使高新区产业具备响应变革、创造变革乃至引领变革的能力。
 
  (二)在空间上特色小镇成为布局新亮点
 
  特色小镇是产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源于国外。特色小镇是在原有专业镇基础上处理好发展、生态环境与城市治理之间的关系,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生产、生活与生态的有机融合,更注重产城融合,更确切的说是特色小镇注重的是“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叠加。由此可见,特色小镇代表的是“人·产·城”和谐共生的新空间生态。
 
  (三)在形态上更加突出智慧型城区建设
 
  “互联网+”背景下,全国主流国家高新区都普遍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新一轮园区产城融合建设的主体任务。这是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既为宜居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为知识和信息的交互提供了条件,是促进新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3、产城融合建设的思考与路径选择
 
  (一)产城融合建设的思考
 
  结合新的发展特征与要求,把新时期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的内涵归纳为: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发展,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功能完善,并以人为本提供宜居环境,在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城市、人的融合发展,进而形成“人、产、城”深度交融互通、相互链接促进、和谐共生的宜居宜业的高端智慧型知识城区。新时期的高新区产城融合“配套”更加突出强调的是知识、交流、网络、活力、动力、情感等要素,打造的是生态化产业和环境群落。
 
  (二)产城融合建设的路径选择
 
  新常态时期,国家高新区加快探索符合区域格局变动和新经济发展新要求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命题的特色安排。未来,国家高新区在产城融合建设方面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