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1128829
行业资讯
2019年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园区发展分析
发布时间:2019-05-14 浏览量:323
  目前,国家产业聚集多以园区形式呈现。现有园区种类较多,各产业呈聚集式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战略新兴产业分类(2018)》中的战略新兴产业,可分为大数据、生物医药、数字创意、新能源、机器人和航空产业等。本文将从近期政策、产业市场发展、园区发展模式/路径、园区最近动态等角度进行分析。

 
  产业园区模式简介
 
  我国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要素集群阶段-产业主导阶段-创新突破阶段-财富凝聚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不断转型,产业聚集类型也从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到企业高端服务等产业。园区的功能更加复合,其与城市的发展关系也愈发紧密。

 
  而在园区的运营模式上可分为五种:
 
  传统模式
 
  1.完全政府操控模式:政企一体,管委会直属管理运营。
 
  2.新加坡裕廊模式:政企分开,国有平台公司运营管理,运作相对市场化。
 
  3.二级开发运营模式:完全市场化操作,土地招拍挂,企业完全自主控制。
 
  创新模式
 
  1.由BOT向PPP过渡模式:政企合作,民营企业主导,类似特许经营权,更加市场化。
 
  2.PPP模式:政企契约式合作,捆绑运营,收益共享。(PPP模式较为新颖,构成结构相对复杂,为读者清晰理解,列出以下PPP模式简示图,不同园区会有环节差异)

 
  产业园区动态
 
  根据数据显示,全国公布的新建/建成/拟建的产业园区超过160个。其中华东地区以30、23、16的新建/建成/拟建的数量占绝对的领先地位,而华北、西北、东北地区的数量则较少。从产业园布局来看,基本集中在新兴战略产业及现代农业。

 
  自2018年12月,全国公布新建(包括园区后期工程开工建设)高达61个,分布在全国的2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浙江、广东、安徽、江西四省分别以10、9、7、5个新建产业园位列全国前四,其余地区则均在5个以下,尤其是海南、新疆、甘肃等地各只有1个;而全国公布建成/开园产业园区(包括园区分期工程)近50个,分布在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湖南省以7个建成/开园产业园区数量居第一,广东、四川、重庆则均以5个的数量并列第二,其余省市在5个以下;全国公布的拟建的园区则达60个,分布在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山东省以9个规划建设数量位第一,其次为安徽省6个,其余则在5个以下。
 
  亮点产业
 
  智能制造产业园-产业市场增速保持20%以上,国家政策重点扶持
 
  智能制造园区是指生产过程采取智能制造模式的园区,其以“园区+互联网”为理念,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与制造活动各个环节(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相融合,对各项设施、服务进行升级。
 
  国家政策对智能制造产业非常重视,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2018年11月2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指导意见》提出三大目标:到2025年,覆盖各地区、各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2035年建成国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平台,2050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能力、技术全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前列。
 
  在政策的支持下,产业发展良好,并保持较高的增速,是未来的明星产业之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我国中国智能制造产业规模已达15000亿元,并且保持20%以上的增速。

 
  目前,智能制造产业聚集以长三角为核心区域,其优势在于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基础雄厚。随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发布、指引,长三角将加快形成集智能设计、智能产品、智能装备和智能技术及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例张江高科、苏州工业园均发展较好;珠三角地区占据控制系统优势,也初步显现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发展特征,广州数控是国内技术领先的专业成套机床数控系统供应商,年产销数控系统占国内同类产品市场的半数份额。此外,珠三角地区的智能制造产业已在科技、资本、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市场、产业配套能力和政策支撑等方面具备较为雄厚的基础。
 
  大数据产业园-大数据市场规模预计破万亿,国家重视集群建设
 
  从国家政策到地方政策来看,大数据产业也是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国务院于2016年12月发布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与工信部与2018年8月发布的《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均致力于扶持大数据产业。我国各省市地区近年来也纷纷响应中央号召,相继出台相关政策规划,积极促进当地大数据产业发展。
 
  随着政府大数据深入应用与大数据相关立法加快、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增长、大数据开放共享加块,产业规模将持续高速增长。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数据显示,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自2016年开始,保持近30%的增速高速增长,并随着大数据产业的不断融合,市场规模预计在2020年将突破万亿元。

 
  在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目前我国大数据产业园呈现出三种发展路径:政府带头群策群力、打造上中下产业链、搭建产业联盟平台。

 
  目前,从国家实验区层面来看,继贵州之后,京津冀等七个区域获批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这七个试验区,包括一个大数据基础设施统筹发展类综合试验区(内蒙古)、两个跨区域类综合试验区(京津冀、珠江三角洲),四个区域示范类综合试验区(上海市、河南省、重庆市、沉阳市),目的是为了积极引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等“四大板块”发展。
 
  随着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中央网信办批复国家八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成立后,各地政府和企业也在积极推进大数据产业的发展,陆续设立大数据产业园区,截止到2018年底,全国已有109个大数据从产业园。自2018年11月以来新建广西南宁的民化电商科技产业园等;建成/开园湖南长沙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拟建河南郑州的海康微视郑州科技园、辽宁沈抚新区的京东(辽宁)数字经济产业园等。
 
  生物医药产业园-将建国内首个国际化医疗产业集群,未来可期
 
  目前,我国在生物医药产业与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国家政策对此问题重视程度较高,在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实现医药工业销售收入4.5万亿元,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3.6%,追赶欧美发达国家。
 
  2013-2017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增速虽有下降但保持平稳,总体量呈不断上涨趋势。2013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已达2381亿元,2016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截止至2017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至3417.19亿元,同比增长3.57%。在国内资本市场,2018年医疗保健行业上市公司357起并购交易中,又以生物制药领域最为突出,数量约占医疗保健全行业的60%。

 
  从类型的角度来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可分为三种类型,科技驱动型、资源禀赋型与生产制造型。

 
  而从区域的角度来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目前主要聚集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生物医药人力资源储备最强,拥有丰富的临床资源和教育资源。各省市在医药产业链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围绕北京形成了创新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水平较高,拥有最多的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在研发与产业化、外包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江苏、浙江为两翼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珠三角地区市场经济体系成熟,市场潜力巨大。珠三角地区医药流通体系发达,毗邻港澳,对外辐射能力强,民营资本比较活跃,围绕广州、深圳等重点城市形成了商业网络发达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2018年11月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引发了《促进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年) 》的通知,意味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制定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作为政府行动方案的纲要,配套全产业链相关各部门的协同战略,这也意味着中国将建全国第一个国际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文创产业园-文创市场同比增速8.2%,园区建设仍有增长空间
 
  国家对文化产业集群较为重视,并在政策中给予了支持。文化部在2017年4月发布的《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引导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指导,充分发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创意创新资源密集区域作用,培育若干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数字文化产业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同年4月发布的《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工业相融合,提升产品附加值,鼓励文化与建筑、地产等行业结合,建立有文化内涵的特色城镇。
 
  文创产业增长平稳,发展形势良好。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规模以上6万家文创企业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257亿元,同比增长8.2%。分行业类别看,文创产业9个行业中,有7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实现增长。其中,增速超过10%的行业有3个,分别是:文化传播渠道、新闻信息服务、创意设计服务。分区域看,东部地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8688亿元,占全国77.0%,发展情况最好。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到2002年末只有48个园区建成,2012年时出现井喷态势达1457个,并在2015年增长到2506个。其中由国家命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各类相关基地、园区就已超过350个。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呈政策导向型、艺术家导向型、开发商主导型、成本导向型、环节导向型五种发展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为龙头,以省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为骨干,以各地特色文化产业群为支点,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格局。

 
  目前,中国文创产业园区主要分布在六大区域,由此形成了中国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上海、南京、杭州和苏州)、环渤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北京)、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广州和深圳)、川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西安、成都和重庆) 、滇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昆明、大理和丽江)以及中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长沙)。
 
  自2018年11月以来,建成的有广东潮州的湘桥区文化创意产业园、湖北武汉的金派宇昊科技产业园、云南昆明的美丽中国(昆明)文化科技旅游产业园等;建成/开园的有湖南长沙的中国(长沙)后湖艺术园、广东深圳的合成号·深圳民俗产业园、浙江杭州的中国(杭州)互联网影视产业园、山西太原的成语中国产业园等;拟建的有山东淄博的檀林文化创意园、无锡的华莱坞国际文创园、江西南昌的笔文化创意产业园,广东顺德的德志文化产业园等。